检测机构与资本如何“双赢”?

本文基于TIC私董会主办的资本对话大会

 

如今,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进入了全新阶段,既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又要面临成长的重要课题,尤其起步不久的新机构,尚在寻找方向。资本与整合的契机,是众多民营检测机构即将面临的选择。

 

政策与资本

今年,国家推动机构改革,检测行业的未来走向最为业内所关注。国家认监委实验室管理部主任乔东在论坛中提到了国家机构改革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他表示,资本的讨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检测机构要为社会服务,就需要遵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这项政策,否则就是违法的。

两会以后,质检部门的改革力度比较大,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把工商、质检、食药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起来,这对检验检测机构是好消息。未来在行政许可这一项,会重点突出检验检测。目前现有众多行政许可制度,大多重复设置,要怎样协同这些制度,逐步统一成一套许可,是政府部门从制度上需考虑的问题。我们在研究资本时,不能忽略政策,如果政策不接地气,就会给行业带来很多约束。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中,明确指出了行政许可制度要体现五个简化:一是简化程序,二是简化环节,三是减少时间,四是减少收费,五是减少申报材料。这也为检验检测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保障和促进。我们政府部门也需要检验检测机构与投资者一起,把行业秩序维护好,使行业朝着正能量方向发展。

TIC私董会联合创始人王斌看来,无论是简化手续还是降低成本,对检验检测行业都是一大利好,政府部门的出发点是为了行业发展,因为有这些利好政策,投资方也会更加青睐这个行业。

欧陆科技集团中国区董事长秦殊涵表示,资本投资检验检测行业确实非常谨慎,因为资本和民营检测机构对接难度很大,中信资本至今还未投入国内任何一家民营检测机构,可想而知中间的鸿沟有多宽。作为民营检测机构,该不该与资本对接,先要清楚自身价值及优势是什么?整合过程中,愿不愿意放弃一些利益,做出一些牺牲,这些都要想明白。

尤其现在行业比较分散,同质化服务使价格走低、客户价值降低,因为都在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设备、在市场上挖同样的人,利润水平在不断降低。过去,行业利润能达25%到30%,这两年已降到了20%。如果市场没有良性管理,或没有资本帮助继续走低,就会进入恶性竞争。整合可以使行业回归更好的利润水准。

这些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增长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收并就成了企业比较通行的做法,因为小企公司业靠自身发展会越来越难。过去,小公司主要服务低端客户,客户经常砍价,但大公司服务高端客户,对价格没那么敏感,同样工作八小时产出更高。因此整合会让小公司的利润得到增值。

中信资本副总裁秦刘伟说,我们每年都会见几百位企业家,了解里面的一些共性规律,能够给民营机构战略上的审视。国际检测机构最终能成为大公司,主要是欧盟市场统一所带来的整合契机。我国检测行业分散有其历史原因,并不是小公司不好,其实小公司有自己的细分市场,足够让它存活下来。如果从诸多国际大公司成长来看,有50%的增长都来自于并购,主要是因为这些小而美的公司在细分市场做的非常好,但它没有平台价值,所以只能是一个好生意或可投资的资产。

 

双向选择

中国的检验检测市场,民营检测机构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国有检测机构因有政府赋予的公信力,自带品牌价值;外资检测机构又拥有国外客户和成熟的运营经验。相对而言,民营检测机构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但秦刘伟认为,在现有的竞争格局下,民营检测机构在市场上非常活跃,也促进了行业竞争,其最核心价值是服务意识比较好,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这也是它的风险所在。

其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因检测行业是新兴行业,创业者都很年轻,股权结构也相对比较集中;二是人和资产无法分离,投资人担心被骗;三是民营检测机构运营管理比较薄弱,引进外资业运营高管难度大;四是民营检测机构战略思考较少,很多机构业务过早多元化,战略思考不清晰。他举例,如果是两家同样营收5000万的检测公司,一家只做一个品类细分,总共营收5000万;另一家做五个品类细分,每个营收1000万,我会选择只做一个品类营收5000万的公司。因为做一个品类虽然风险高,但他在行业内集中度高,战略比较清晰。

国外,公司资产和人是分离的,公司的价值属于公司系统,而不是附在创始人身上。国内则刚好相反,人和资产无法分离,所以不好说估值多少。到底该怎样给中国检测机构估值,其实我也很头疼,这也是为何中信资本到现在都没投民营检测机构的原因。

民营检测机构对接资本时,也要想明白融资的目的是套现还是解决资金短缺,或服务股权激励。不同的目的,对资本的选择会不一样。比如,一家公司创始人占股90%以上,管理层则没有人占股超过0.5%,创造价值的人反倒没有更多股权,显然公司创始人股权非常集中。解决方案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创始人套现,把资产进行配置,因为创始人80%的财富在公司里,他有套现需求;二是建立经营管理层,让经营管理层增持股份,这也是资本可以做到的。

此外,还要看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如是初创期,商业模式已经完善,就按部就班向前发展;如是成熟期,就选能真正帮公司做事的投资人,但一定是大股权交易。而且还要看投资人思路是不是和你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就不太合适。所以,在一开始想明白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检测行业的最大壁垒是在运营管理上,健康的检测公司并不缺钱。

秦殊涵也提醒中小检测机构,面对资本时,中小检测机构运营管理越正规,跟资本对接时麻烦就越少。同时这也是双刃剑,因为短期内利润会降低,但是不正规的运营管理与资本的合作会越走越远,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资本有话说

“作为资本,无论投多少钱,都不是来做老板的,就是来赚钱的。”秦刘伟表示。在持有期上,我们希望时间久一点,如果只是两三年的周期太短了,尤其对检测行业,五年到八年更合适,中信投资的持有期平均都在五年以上。

华测检测董事长万峰称,华测上市到今年正好九年,之后便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纯民营检测上市公司,这说明中国民营检测机构还未成长起来。所谓资本和检测的结合,需要很长的周期来看,比如有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有没有让公司持续增长,这才是检验并购成功与失败的根本。

并购里涵盖的风险很多,但最大的风险是创始人风险,这也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有人把企业百分之百卖给了以后,仍觉得企业是自己的,还要一直管这个企业,不肯把客户交出来。坦白说,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这也是一项高风险,失败比成功的比例高很多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国际并购还是国内并购,对报表真实性的压力都很大,国内并购最大困难是假报表、利润不真实。虽然海外并购会有法律纠纷,但海外公司账户的真实性会好很多。中国并购的春天还远没有到来,因为中国从来没有过经济危机,中国的企业都没有经过寒冬。    

尽管华测开始就把国际化作为梦想,但华测的国际化道路走得非常坎坷。不光是国际并购,国内检测并购也走得也很坎坷,我觉得做控股型并购,一定要有管理,没有管理能力迟早会出问题,仅仅基于信任会很困难。华测走到今天,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体会和教训。

但检测行业现金流比较好,能够用自有现金流支持长期并购,行业巨头都是通过并购壮大的,没有企业能脱离这个趋势。我们只有更好地前行,摔倒了爬起来,吸取教训再继续走,这也是企业长大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华测仍然会把主要业务放在国内,因为我们更熟悉本地市场,能够灵活解决政策变化,相较外资机构这是我们的优势。

所谓国际化在我看来只是中性词,它并不代表高端,国际化做得最好的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因为本国市场没那么大,只能走国际化。美国没有走国际化,也是因为它国内市场比较大。但我们为什么要考虑国际化,因为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预示着中国企业走国际化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总经理彭涛则认为,“投后管理是最难的。”未来苏交科集团在投后管理上还将面临,跨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公司治理机制、系统整合、人员稳定性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在北京华夏力鸿商品检验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利看来,未来检测行业还将发生很多变化,因为国家要释放出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社会对质量的整体要求以及国家和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会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而能保存实力,经得住严寒更为重要。

此外,未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还会进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全世界最优秀的检验检测机构,一定在我国产生,因为检验检测最大的市场在中国。